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65篇
  免费   5497篇
  国内免费   5238篇
林业   8956篇
农学   5611篇
基础科学   4653篇
  12747篇
综合类   37025篇
农作物   3999篇
水产渔业   2868篇
畜牧兽医   9349篇
园艺   2384篇
植物保护   3008篇
  2024年   275篇
  2023年   1489篇
  2022年   2377篇
  2021年   2827篇
  2020年   2781篇
  2019年   2956篇
  2018年   1751篇
  2017年   2946篇
  2016年   3684篇
  2015年   3122篇
  2014年   4446篇
  2013年   4636篇
  2012年   6414篇
  2011年   6242篇
  2010年   4946篇
  2009年   4965篇
  2008年   4396篇
  2007年   5069篇
  2006年   4282篇
  2005年   3438篇
  2004年   2807篇
  2003年   2376篇
  2002年   1766篇
  2001年   1639篇
  2000年   1447篇
  1999年   1140篇
  1998年   945篇
  1997年   808篇
  1996年   732篇
  1995年   748篇
  1994年   682篇
  1993年   530篇
  1992年   431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291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185篇
  1987年   132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3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花椒病虫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多年生香料和油料树种,国内外学者对花椒的栽培、育种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花椒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明确花椒及其病虫害方面的研究,并对已报道的花椒病虫害、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花椒病虫害防治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  相似文献   
62.
旨在分离纯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能够诱导细菌素Paracin1.7分泌的刺激因子,并探明其对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HD1.7细菌素生成量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60%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弱阳离子交换柱层析中度纯化及Superdex 75凝胶层析精度纯化,将获得的层析分离物与L. paracasei HD1.7共培养,检测共培养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及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并用SDS-PAGE与Native-PAGE检测分离物质。结果表明L. paracasei HD1.7抑菌活性为126.68%;luxS基因上调表达,为对照菌株的2.43倍;刺激因子的表观分子量约为30 kDa。本研究利用三步法初步分离纯化出诱导Paracin1.7生成的刺激因子,明确该刺激因子可以启动种间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为L. paracasei HD1.7的群体感应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05 kg·hm-2)和F3(N 27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05 kg·hm-2)4个施肥量处理,比较分析开花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特性和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1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 d,F1处理下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及总PAR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1处理下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与冠层上层(顶部至株高2/3)、中层(株高2/3至株高1/3)和总PAR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F1处理(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大麦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β-葡聚糖积累特性,及淀粉各组分与β-葡聚糖的关系,以2个皮大麦、1个裸大麦和1个糯裸大麦为试验材料,测定花后7、14、21、28d淀粉各组分及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甘啤6号淀粉各组分含量随灌浆推进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甘垦啤7号和甘垦6号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21d有1个峰值。糯大麦C 2-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非糯大麦;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整个灌浆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β-葡聚糖含量均随灌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成熟期含量最高;整个灌浆期糯大麦C 2-1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与β-葡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作为高β-葡聚糖品种选育的一个指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直链淀粉、β-葡聚糖最终积累量与积累起势与有效积累时间有关,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高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65.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当前中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促进磷肥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损失和污染,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夏玉米田间试验的文献,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磷肥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夏玉米的籽粒与秸秆产量及其比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磷含量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夏玉米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施磷达到75 kg/hm 2时,磷素表观盈亏量为0。华北地区的夏玉米磷肥平均利用效率约为15%;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与磷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夏玉米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夏玉米‘天泰60’品种的磷肥利用效率最高。在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选用磷酸二铵以及适合的氮肥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66.
综述以中国2005—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进程的3个阶段为主线,总结土壤污染防治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治理体系、管控要求、机构改革、立法支持等5个方面重要转变,分析国家和地方土壤环境保护标准、法律法规政策和主要土壤污染治理成效。针对国内土壤污染防治未来发展趋势,从完善土壤环境标准及管理制度、建设监测及预警大数据平台、加强土壤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土壤修复技术攻关和先行区经验推广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为了筛选在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饲草品质指标中糖类和蛋白类指标变异较大,但是总的可消化养分以及能量品质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饲料价值(RFV)与粗蛋白含量、瘤胃降解蛋白含量、醇溶糖含量、总可消化养分、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相对饲料质量(RFQ)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FV主要通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计算而来,在单一指标中最能反映饲草品质。综合考虑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晋饲草1号(播种量150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150kg/hm2)最适宜雁门关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8.
2014年-2017年度先后对331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系)在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鉴定和甘谷试验站大田成株期分别接种CYR32、CYR33、CYR34、G22-14、中4-1和混合菌鉴定,同时在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苗期、成株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XK201465’等36份和‘XK20132’等72份材料,分别占10.88%和21.75%;有‘XK62483’等11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3.32%;两地三年自然诱发鉴定发现,仅有‘XK20132’等5份材料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川农17’等30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对供鉴材料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9.
Nile tilapia juveniles (8.35 ± 0.80 g) were fed on four levels (0.0%; 0.5%; 1.0%; 2.0%, 4.0%) of Aurantiochytrium sp. meal (ALL‐G‐RICH?), a source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The 1% Aurantiochytrium sp. meal diet was compared to a control diet, which contained the same amount of DHA as cod liver oil (CLO) at 1.7% diet. Groups of 25 fish were stocked in 100 L tanks and fed twice daily until apparent satiation, for 57 days, at 28°C. Increasing dietary Aurantiochytrium sp. meal reduced the body retention of DHA and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PUFA) but increased the body retention of alpha‐linolenic (α‐LNA), linoleic (LOA) and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6 PUFA). Fatty acid profile in tilapia muscle was affected by increasing dietary inclusions of Aurantiochytrium sp. meal, with an increase in DHA, α‐LNA, n‐3 PUFA and n‐3 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LC‐PUFA) but a decrease in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 n‐6 PUFA and n‐6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6 LC‐PUFA). There was a larger body retention of DHA, α‐LNA, LOA, n‐3 PUFA and n‐6 PUFA fatty acids an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DHA, n‐3 PUFA and n‐3 LC‐PUFA in muscle fatty acid profile in fish fed on CLO diets than in those fed on 1% Aurantiochytrium sp. Therefore, Aurantiochytrium sp. meal i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DHA for Nile tilapia diets.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